北京商标无效律师
法律热线:
律师文集

高校专利亟需“二次包装”

发布时间:2018年6月3日 北京商标无效律师  
  本报讯(记者 张璐)一方面是企业对高校、院所的专利“求贤若渴”,另一方面是高校教师的专利90%得不到转化,正在举行的2011?中国(南京)新材料产业可转让专利展示交易会上,记者发现了这一尴尬的现象。如何进一步打通专利转让瓶颈,使更多“束之高阁”的高校、院所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?记者昨天进行了调查采访。

  企业:对高校专利“求贤若渴”,但合作成功率却不高

  遇到南京金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殷志强时,他正在2011?中国(南京)新材料产业可转让专利展示交易会东南大学的展台前。看到一项名为“生物基多元醇1、3╠丙二醇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”的专利,殷志强立刻拿出纸和笔,抄下了专利人的姓名和联系电话。

  “这项用于生产纺织纤维的新材料技术,以前一直被美国一家企业垄断,现在竟然国内高校已经研发成功了,我们企业正需要它呢。”殷志强说,在这次交易会上,他已经“相中”了中科院和多所高校的好几项新技术,希望与专利人进一步洽谈,寻求产学研合作的可能。

  在全国各地的科技展会上寻找可以为企业所用的新技术,是殷志强的主要工作之一。他坦言,与高校、院所直接合作的成功率并不高。“很多专利和技术看上去很‘美’,但缺乏实用性,企业拿到以后并不能直接使用,考虑到成本和投入等原因,我们只能放弃了。”

  高校:90%专利得不到转化,期待专业机构进行“二次包装”

  南京大学带来了20多项新材料领域的顶尖专利,吸引了不少企业的关注。但该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外协部部长许尔杰却告诉记者,与国内大部分高校一样,南京大学的专利转化率低于10%。“每次参加类似的展会,总会有不少企业抛来‘橄榄枝’,但真正合作成功的并不多。”

  拥有大量科教人才资源的高校,一向是科技创新的主力,但为何90%的专利得不到转化?许尔杰分析,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一来,在高校现有的教师考核评价体制下,一些教师申请专利“急功近利”,并不考虑实用性和可操作性;有的专利,本身就是某个科研项目的附带成果,含金量不高,企业的应用前景自然不佳;还有的专利,含金量很高,专业性也很强,但企业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,没有能力完成后续的研发推广工作。

  许尔杰说,目前,很多出自高校、院所的专利亟需“二次包装”,使之更加贴近企业和市场。“在国外不少国家都有专业团队,专门寻找有转让潜质的专利成果,在企业和高校院所之间搭建成熟的转让平台。这就类似于我国目前的专利代理人等中介方式,有可能的话,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。”

  建议:健全专利转让机制,使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更密切

  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司长助理金泽俭告诉记者,我国目前高校专利的平均寿命为3╠5年,而企业专利的平均寿命则要多出2╠3年。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校专利的转化率比较低。他认为,改变这一现状,南京应该进一步健全专利转让机制,使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更密切。

  东南大学科技处王老师认为,高校的某个专利成果,很可能只是企业需要的产品上的一个“点”,一个成熟的产品往往需要数个乃至数十个专利才能够完成。因此,企业必须进一步成为创新的主体,这样高校的各项成果哪怕做到一半也可转让给企业,企业再继续与市场结合,进行研发和推广,事半功倍。

  记者注意到,在本次专利展示交易会上,相关部门特别设立了一块“中介服务区”,10多家在宁知识产权中介机构、科技银行等都来到现场,这一模式受到了参展高校和企业的一致好评。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说:“南京高校、院所的发明创造能力很强,如何将这些创新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我们也一直在研究。今后,通过创新专利中介模式、加大专利代理人培训力度等手段,我们希望在企业与高校、院所间搭建起更多有效的转化平台。”



首页| 关于我们| 专长领域| 律师文集| 相册影集| 案件委托| 人才招聘| 法律咨询| 联系方式| 友情链接| 网站地图
All Right Reserved

北京商标无效律师


All Right Reserved Copyright@2024 版权所有 法律咨询热线:4006686166 网站支持: 大律师网